大众集团-全讯资讯网

集团动态

联合执法、源头治理,为上海精准整治非法网约车点赞

2019-03-08    

2月28日,上海在相关会议上部署了2019年整治非法客运的工作任务,就网约车监管提出“创新执法手段,继续探索源头治理”的思路,其中两个亮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公安和交通部门继续加强联合执法,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利用市网约车监管平台全量数据优势,结合街面电子警察的抓拍视频,探索对网约车非法客运非现场查处”。

一直以来,非法网约车查处都是各地执法中的难点,绝大多数城市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线下设卡临检。这种做法不仅需要动用大量人力,查处范围有限,执法效率低下,而且可能遭遇网约车司机暴力抗法,将执法人员和乘客置于危险境地。如2018年7月17日,深圳无证滴滴网约车司机李某拒不配合警方执法,置车上孕妇乘客生命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于不顾,强行多次冲撞执法车辆和社会车辆后逃逸,造成3台车辆损坏严重;9月8日,就在乐清女孩被害案发生后不久,福州火车站广场上一辆从事非法运营的滴滴网约车强行冲关,撞伤执法人员,司机甚至叫嚣撞死人顶多赔钱。

相比网约车平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执法部门的线下检查手段无异于“小米加步枪”,已远远不能满足网约车监管的发展需要。因此,上海提出的“网约车非法客运非现场查处”思路值得借鉴和推广。

事实上,网约车非法客运“非现场查处”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国网约车管理办法规定网约车平台必须将运营信息实时、全量、真实地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在2018年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加强网约车安全管理紧急通知,以及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网约车专项检查工作新闻通气会上,又反复强调了该项要求。目前,上海等城市已经实现了网约车监管平台全量数据接入,通过对平台运营数据和车辆人员信息的比对,高效、安全地查处非法网约车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执法部门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以及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水平的自觉性。

二是“交通执法部门和文化旅游执法部门积极探索新执法手段,重点研究对互联网旅游平台从事网约车非法客运行为的查处机制”。

这一点同样体现了上海政府主管部门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应对能力。对于非法网约车运营来说,获取用户的渠道非常重要,各种互联网旅游平台正是向非法网约车输送业务的主力,不仅对非法网约车运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如果把非法网约车比作“违禁品”,那么这些互联网旅游平台就是销售违禁品的“店铺”,切断这些网约车背后的“输送线”,可以大大降低非法网约车的业务量。这一点,上海的主管部门看得准,找到了打击非法网约车的要害。

虽然,以上两项工作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但上海的做法和思路在国内无疑是领先的,在打击非法客运工作中真正引入了“互联网思维”,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相匹配,更符合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值得点赞。期待上海早日将这两种创新手段运用到实际执法中,取得成效。

同样值得点赞的,是上海主管部门坚决打击非法网约车运营的决心。2018年12月31日是交通部和公安部联合通知中“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的最后期限。上海至今未向涉嫌组织非法运营的滴滴平台颁发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并且通过严格执法持续推进网约车的合规化进程。

也是2月28日,交通运输部领导在国新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了网约车合规化的重要性,并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各地落实好城市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推动做好政策落地实施工作。相信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下,出租汽车行业终将走向健康发展的法治之路。

我们必须看到,守法合规是企业经营的底线,也是网约车安全保障的前置条件,任何“包容审慎”都不能以突破法律规范为代价。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无论增加多少所谓的“安全措施”,无证网约车运营依然是非法行为,“安全的黑车”永远都是一个伪命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