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在上海因非法营运屡禁不止,再遭执法部门重罚——连日来,这条新闻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并且登上了热搜榜。
据报道,7月以来,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多次开展线上和线下检查,对滴滴平台没有完成清退不合规车辆等违法行为累计开出550万元罚单。然而,滴滴对于主管部门的整改要求置若罔闻,在最近的检查中,滴滴平台的违规车辆仍占“黑名单预警”数据的八成以上,且滴滴上海分公司至今未向主管部门提供其平台不合规车辆的总数。
更为严重的是,滴滴的违规网约车在上海接连发生抗法事件。6月13日,一名无证滴滴网约车司机为了躲避执法检查,驾车逃逸,造成包括一名运管执法人员在内的四人受伤;8月7日,一辆涉嫌非法客运的滴滴网约车拒绝配合执法人员检查,接连逆行、闯红灯,强行闯关逃逸,该司机现已被公安部门处以20天拘留。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网约车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频次,若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app或将面临暂停发布或下架处理。
对此,滴滴方面仅在8月14日简单回应:“正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持续推进网约车合规工作”。从这个毫无新意的答复中看出,滴滴似乎已经把处罚当成家常便饭,而同执法部门间“监管与反监管”的拉锯战也将继续。
就在同一天,滴滴却用大篇幅文字公开宣布,将有条件“允许16岁以上未成年人单独乘坐网约车”,其理由之一是“有些孩子在外地读高中或大学,因为无法使用滴滴,深夜只好去打黑车,出行更不安全”。一个充斥着没有资质的司机和车辆的平台,一个实质上的黑车聚集地,却去指责其他“黑车”,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从出租汽车营运规则来说,允许16岁以上未成年人单独乘坐出租车本无可厚非,也不是新闻。在巡游出租车行业,不少家长放心让孩子单独乘坐正规的出租车;一些优质企业,也将接送学生上下学,作为一项常规业务。这样做的基础,是乘客对巡游出租车企业员工素质和管理能力的信任。上海大众出租一位驾驶员讲过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一次,一位老奶奶将十来岁的孙子送到他车上去上学,老人对驾驶员说:“师傅,因为你是大众的,我才放心让孙子一个人坐你的车。”
国内各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租汽车企业,在每年中考、高考时,会组织优秀驾驶员,为考生提供接送服务,确保考生准时、安全地抵达考场,迎接人生中重要的考试。
这种信任和托付,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更不是靠一些自称的“安全技术手段”就可以达成,如果放在某些驾驶员没有严格的审核和培训机制、车辆没有营运资质的网约车平台上,是不可想象的。
去年两起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件提醒我们,如果连成年女性搭车的安全都难以保障,又如何能够保障未成年人单独乘坐的安全?如果一家企业缺乏对法律法规起码的敬畏,又如何建立起用户的信任?
所以,滴滴平台与其用“允许未成年人单独乘坐网约车”这样的话题来炮制热点、吸引眼球,不如脚踏实地,从车辆和人员的全面合规化做起。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个别平台故意片面解读,围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大做文章,而对其中的“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严格监管;对非法经营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等条文选择视而不见。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指导意见》时明确表示:“包容审慎不等于不监管,对于出现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要依法从严打击。”
放眼全球范围,随着网约车野蛮发展中暴露出多方面的不足,各大城市的监管机构都在慢慢加大对网约车的监管力度。即便在uber的发源地美国,已经有43个州要求对网约车司机的审核中加入指纹审查,以确认其没有犯罪记录,纽约更是成为全美首座限制网约车数量的城市。
我们支持上海交通执法部门依法整治网约车非法营运的各项行动,也奉劝个别平台及其代言者们,切不可误读《指导意见》,更不要拿《指导意见》当挡箭牌,在违法经营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