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全讯资讯网

集团动态

从“知道”到“智慧”

2019-01-31    

1月25日,在大众集团2019年度计划工作会议上,大众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袁丽敏做了题为“从‘知道’到‘智慧’”的讲话,通过哲理性地解读“道”的内涵,提出改变固有习惯、实现共生共连、向内寻求力量、关注客户需求、用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号召大众的经营管理者学会“清零”思维,坚守全讯资讯网的文化,保持积极向上的创造者心态。 现将袁丽敏书记的讲话全文分享给大家。

最近我看到这样四句话,表述了关于认知的四种状态: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听着像绕口令,其实细想之下非常有道理。

 

第一,知道自己知”,遵循规律趋势

前些日子,老书记周秀华送给我两本书,《老子今注今译》和《周易的故事》。周书记说:“大众三十年能够成功,正是因为遵循了‘道’”回来后,我读了这两本书,对老子所说的“道”,有了新的感悟。

在老子的哲学系统中,“道”是中心观念,是永久常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是谓“独立而不改”。“道”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当“道”作用于万物时,表现出某种规律,显现出许多特性,成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一种创造宇宙的动力,并遵循着周而复始、逐渐向前发展的自然规律,也就是“势”。就像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银河转,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一天有白天和黑夜……不会停止。这也昭示我们,企业的寿命取决于与当时的时代趋势是否吻合,如果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企业就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道”种做事的准则。把“道”与“德”联在一起,提倡:爱、真诚、和谐,谦退、不争,利他之心、大爱之心,慎重、威仪、警戒,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正心、正念、正行,融心、融智、融财……

我曾经在电视节目里听过一位企业老总的专访,他谈到自己和竞争对手竞争时,每天烧钱2千万去打击对手,你死我活,视金钱为粪土,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应该做的,甚至是逆道的。

“道”历史发展的使命断开拓

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春节前,集团总部的门厅里挂出了大红的对联,上联“风正务实,创业途中奔跑者”,下联是“行稳致远,新征程上追梦人”,横批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一切为大众”。

“一切为大众”是我们企业的大爱之心、利他之心。

风正务实,是我们企业的道德准则,正心正念。

行稳致远,是不妄动,顺势而为,不断开拓创新向前。

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大众30年后的发展,一定要继续遵循大众的企业之道。

第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就是“自以为是”,是一种必须克服的状态。

大家不难看到,市场上好多企业先前做得很成功,后来倒了、垮了、关门了。这就是当他们积累了一定财富和资金之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动不动就跨界、盲目投资、弯道超车、不正当竞争,这都是自以为是的表现。

“自以为是”还反映在人的身上。有的人担任了一官半职,自以为了不起,对上级态度讨好,对同事、下属、群众就目中无人。有的人自己懂了那么一点点专业知识,就开始夸夸其谈,尤其是对着不在这个专业领域的同事高谈阔论,认为大家都不如自己懂。还有一些领导,在本单位取得一些成绩,认为整个单位的发展都是自己的功劳,甚至觉得这个单位离不开他,他若是岗位变动了,这个单位就会乱套。这种高估自己的毛病,我有时也会犯。这次,我看了周书记送我的《周易的故事》这本书,对此有了反思和改正。

《周易的故事》里专门有一章讲的是成功之后的故事。事业成功之后,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虑伴随成功而来的种种弊端,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准备和物力准备。

毛泽东在1949年初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之时,就对革命成功之后应该怎样巩固胜利,进行了深刻思考。他说,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又语重心长地强调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积聚力量,要有忧患意识,要谦虚谨慎。

《周易的故事》还告诫我们,要遵循下面几项法则:

1、一个人的名声不能大于才华。

一个人的名声,千万不可大于自己的实力,一旦你的名声大于实力,就是名不副实。当一个人的才华配不上自己名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在享受和利用超出自己学识之外的资源,这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积累,透支完毕灾难自然就来了。

所以,当我们的名声不断提升,我们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并且提醒自己:实力提升速度,要超过名声提升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更大的成功!

2、一个人的财富不能大于功德。

一旦你的财富大于自己的功德,就是在投机取巧,就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必招灾。有的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当一个人的功德配不上自己财富的时候,就会发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所谓厚德载物,唯有厚德才能配得上厚财。

3、一个人的地位不能大于贡献。

当一个人的地位很高,但贡献却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必然引起周围人的不服,妒忌。只有做出贡献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才能在位子上坐的安稳。

4、一个人的职位不能大于能力。

一旦你的职位过高,而能力还不够的时候,意味着你在行使出能力之外的权力,必然给自己职位的坍塌埋下伏笔。一味追求位高权重,却不善于学习和提升自己能力,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的上它,否则一切都是妄想,

再好的运气,都不靠谱。

第三,知道自己不知道,不断地求知探索

1、改变固有习惯。

不能总认为自己以前的经验是对的。因为万事万物总在不断变化,也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模式和工作模式。我们要学会接纳、学习、吸收,学会分享和辐射。

比如,我们以前都觉得,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要“对上负责,对下管理”,但现在不妨转变一下,换个角度,“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什么叫“向上管理”?管理需要资源,为了使自己和公司取得更好的绩,我们要学会从上级那里借力,获得管理资源。我们要有意识地融洽上级与自己的工作情境、创造良好的工作关系,渐渐培养出彼此需要的管理风格,多多沟通分享彼此的期望,相互依赖、诚实信任。我们要让上级发挥所长,即使遇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也不要简单地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理着手,从上级能够理解的角度真诚地提出建议,争取上级的支持,最终把工作完成好。

什么“向下负责”?就是在带领下属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多为下属提供机会、提供平台,对下属的成长负责、对团队最终的工作结果负责,发展下属的特长与能力。在工作中,我时常与我的下属沟通思想,彼此明确工作的目标与实现的路径,甚至互相鼓励,不断提升期望、提升各自的能力,大家的默契就越来越高。

2、实现共生共连

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团队的意识,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分享、交流中形成共识、互相勉励、协同进步。

要向外获得共生,扩大边界,寻得更大的连接,获取持续的成长性,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协同合作。

3、向内寻求力量。

就像马云说的“不要管隔壁老王做什么,关键是做好自己。”“社会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没有机会的时候我们要为自己创造价值。”自律、自信、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

4、关注客户需求

我们要一直追问: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是什么?何种方式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和偏好?最适合这种方式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需要投入的要素是什么?使用这些投入要素的关键资产与核心能力是什么?

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知道客户到底在乎什么,才能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两个市场痛点。

5、用好信化技术

互联网时代,科技是我们为客户更好地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借力的工具。我们要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被乱相迷住双眼,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知道自己知道

“空杯心态”,是要学会清零。

一是放下成功和喜悦的感觉,不沉浸、自喜于过去的成绩,做一个谦虚进取的人;二是放下以前的失败、失误、非议、后悔的事,这些都是包袱,要摆脱负面情绪。

新一轮聘任是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轻装上阵才会激发无穷的潜力和创造力。

上次看一篇文章说,一切都会过去,但是精神与文化永存、青春与激情常在。

精神与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之道,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精神与文化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的信仰、品格与价值观,是爱、真诚与和谐。文化立业、文化树人,三观正、品行好,才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年轻,指的是年轻的思维方式、年轻的生活方式,是永远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状态。年轻人是时代发展的推动者,演绎着生活模式的变化,引领着市场潮流的改变。年轻的大众人更是大众的希望,是推动大众升级换代、顺势而为的重要力量。

每天知道一点点,你“智”就来了;把知识内化于行、实践于行,你就有了“慧”。我们都要从“知道”到“智慧”。三十而立,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成功的大众、优秀的自己!



网站地图